主将的选择直接影响队伍的战斗力和战术执行效果。优先考虑拥有主将技能的武将,这类武将在主将位置能触发额外效果,例如曹操的乱世奸雄可为副将提供伤害加成并为主将回血。智力与统帅属性较高的武将更适合担任主将,这类角色能有效提升队伍的生存能力和输出稳定性。带有锋矢、八门等对主将有加成的战法输出武将也是优质选择,但需注意敌方是否携带针对主将的技能,以便及时调整阵容。
主将的兵种适应性是另一核心考量因素。S级适性的武将能最大化发挥兵种特性,例如枪兵S适性的赵云在枪兵队伍中表现更为突出。若队伍中存在多名高适性武将,需根据战场需求选择主将,例如在需要快速突进的场合,骑兵S适性的马超或吕布可能比均衡型武将更合适。主将的速度属性也需纳入评估范围,先手行动往往能抢占战术主动权,尤其是在控制型阵容中。
若三名武将同属魏、蜀、吴、群阵营之一,主将可激活主城科技提供的额外属性增益。例如蜀国阵容中,刘备作为主将不仅能触发虚弱概率提升的效果,还能享受阵营加成的兵力恢复加成。但若队伍为混搭阵容,则需优先选择技能收益更高的主将,而非强行追求阵营加成。
实战中需平衡主将的生存与输出能力。高统率的主将能降低战损,例如夏侯惇的嘲讽技能配合后发制人可有效保护副将;而高输出的主将如关羽则需搭配八门金锁阵等减伤战法以避免被集火。部分武将的主将技能存在负面效果,例如董卓第五回合的敌我无差别攻击,此类角色需谨慎安排在主将位置。
对抗谋略队伍时,高智力的诸葛亮或司马懿能有效抵御法术伤害;面对速攻阵容时,高速度的孙尚香或太史慈可优先压制敌方核心。主将的选择并非固定模板,需根据敌方阵容、资源分配和战术目标灵活优化。